我國古建筑的防火標(biāo)識
我國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構(gòu)架結(jié)構(gòu),木結(jié)構(gòu)的致命弱點是輕易發(fā)生火災(zāi)。因此,防火就成了中國歷代政府和民間百姓非常重視的大事。我國古代建筑的防火標(biāo)識有:
鴟吻。在古代建筑房脊的兩端有兩個對稱的,高高聳起的飾物,外形似龍形,卷頭縮尾,張開大口銜著正脊,背插寶劍,這就是鴟吻。其龍形是由鴟尾逐漸演變而來的。地方和民間建筑的物飾千變?nèi)f化,有狎魚、海馬、鰲龜?shù)?。總之都是興云作雨的海中神獸,古人期看著借助它們的神力來避火。
澡井。在建筑物內(nèi),一般用于殿堂明間頂部中心,繪龍紋或菱、藕一類花卉。東漢文載:“井者,東井之象也,藻,水中之物,皆取以壓火災(zāi)出?!钡搅怂纬?,藻井“又謂之覆?!?,在屋頂上置有浩瀚大海,自然是可以擋住任何火的。
“門不帶鉤”。在古建筑中的城門、宮門、殿門、壇門、廟門上面都裝置一塊匾額,用來標(biāo)明門的名稱。門匾有懸掛、鑲嵌,有橫有豎,式樣有別,但“門”字的寫法卻是一致的,即:“門”字最后一筆都是直寫下來,盡不帶鉤,以避“火鉤”之嫌。
“取名帶水”。古建筑名稱盡忌“火”字。連發(fā)生火災(zāi)時,也不許喊“起火!”而是喊“走水”了。很多重點防火建筑的名稱盡量帶“水”。例如存放《四庫全書》的七個閣中有六個閣都帶有水偏旁。它們是“淵、源、津、溯、涸、匯”,唯有文宗閣不帶“水”旁。這是由于文宗閣建在鎮(zhèn)江金山上,面臨大江,就是“水漫金山”之地,自然不缺水。
上述防火飾物標(biāo)識顯然是唯心的,然而在科學(xué)尚未昌明的時代,人們對火災(zāi)的熟悉還很粗淺,這是不足為怪的。它們具有廣告、宣傳的作用,時刻提示人們:這里請留意防火。同時它們已成為中國古建筑中頗具特色的一種象征。
- 上一篇:中國古建筑之門窗之美
- 下一篇:玖鑫小編帶你認(rèn)識中國古建筑